——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2015年文化產業發展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5年的經濟工作“定調”: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在此大背景下,文化產業應有怎樣的作為和定位,在國民經濟新常態的大格局中,如何進一步挖掘潛力、發揮作用,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1. 文化消費:引導文化產業升級
  【新常態】 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開合清風紙半張,隨即舒卷豈尋常”,小小的摺扇,是可攜帶的流動的藝術品,又因文人雅趣而美稱“雅扇”。有著600多年曆史的蘇州雅扇,沒有一味地復古,而是加入先進的納米新技術和現代人的審美,解決“藏與用兩難”的境況,讓宮廷雅扇又回歸現代生活。《懷袖雅物》的主編趙羽,希望藉此將蘇州獨有的蘇扇、蘇繡、桃花塢、蘇州評彈、蘇州園林里的瘦石、蘇州鄉土中濃郁的人文與精雅的審美相結合,讓東方文人墨客的生活精粹融入現代生活,營造中式風雅慢生活場景,以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視覺需求和精神享受。
  與趙羽一樣,“手作之美”展覽的策展人成琳也看到了“小眾需求”帶給手工藝的機會。“手工藝精工細作,產量有限,不可能賣出大路貨的價格,在工業時代受到極大衝擊,但隨著人們消費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手工藝將向著藝術品方向發展。”她認為,利用互聯網,可以彌補手工藝品銷售的短板,實現點對點的訂單式消費和定製服務,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再放光彩。
  “中國消費結構的第一次升級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費,第二次升級是彩電和冰箱消費,第三次升級是汽車和住房。第四次消費升級應該向旅游、教育、娛樂等文化類消費品轉變,文化消費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要實現中國經濟“升級版”,先要實現消費“升級版”。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表明,近幾年來,我國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逐年增長,文化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整體呈逐年提高趨勢,但絕對水平依然較低,遠遠低於10%~12%的發達國家一般水平,增長潛力很大。
  “不同層次消費需求的釋放,必將使市場競爭逐漸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也必然要求文化生產企業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由內生性要求引導文化產業升級。”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彭翊註意到,近日,宋城演藝以增資入股方式入資京演集團旗下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和北京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今後將在人才培養、藝術生產、劇目創作等多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並著手聯合推出大型歌舞《中華千古情》。彭翊預測道:“通過宋城演藝和京演集團首次突破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發展模式,可以預計2015年,文化產業的併購重組將更多、更深。”
  2. 小微文化企業: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新常態】 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
  北京“創億谷”孵化器需要一個新標識,在重慶的豬八戒網下單,最後選中一個湖南小伙子的設計。距離千里,彼此不曾見面,卻做成了一單生意,皆大歡喜,這得益於豬八戒網新推出的“虛擬園區”服務。從名字看,很草根的“豬八戒網”,沒想到自己會做大,會從一個小微企業變為一個服務全國小微企業的平臺。這個平臺上,小微企業的一單生意,是一個創意,更是一個就業的機會、一個創業的夢想和成果。
  按照經濟新常態的判斷,2015年中國經濟不可能保持高增長,而經濟增長每回落一個百分點,就會影響到1000萬人就業,再加上明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49萬人,創歷史新高。經濟下行壓力和就業壓力並存,能否解決好就業問題直接關係著中國經濟巨輪的穩定和航向。為此,李克強總理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化“壓力”為“動力”,讓“包袱”變“財富”。
  “年輕人是互聯網的主力軍,思維活躍,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年輕人瞭解年輕人的市場需求,船小好掉頭,迅速決策,往往一個點子和創意就能出奇制勝,占領市場。”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是2015年文化產業的新趨勢,除了“高大上”的BAT(百度、阿裡巴巴、騰訊)的“大手筆”,更有眾多創業公司的創新崛起。
  僅僅用了三年時間,中國傳媒大學2010級文化發展研究院研究生李典和幾個同學創辦的北京典雅天地文化傳播公司就在新三板市場成功掛牌。有人說這是一家互聯網上的“黃牛公司”,有人說這是大數據催生的新事物,不管怎樣,李典的創業故事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當作成功案例激勵著創業者。他們的成功就在於運用“互聯網思維”,從觀眾購票行為中分析出觀眾的消費需求,生產“適銷對路”、觀眾喜歡的劇目。
  李典是幸運的,但在創業熱潮中,許多人並沒有熬過“前三年”的痛苦蛻變。“創業易,成活難”,小微企業占文化企業的80%以上,散、小、弱,需要有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公共服務,提高“存活率”,讓他們“進得來、經營好、留得住”;需要有更多的信息和渠道,為小微文化企業保駕護航。有時一個政策就能扶持一片小微企業,一個導向就能造就一批小微企業。比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實施不到半年,全國註冊市場主體同比增長近60%,今年1到8月份,新註冊市場主體超過800萬家,帶動了上千萬人就業,其中互聯網和文化類企業是創業的熱點領域。
  “世界知名品牌香奈爾在22年時間中,先後買下了七座頂級手工坊,將傳統工藝與時尚前衛結合,不僅把上世紀末的宮廷式奢華融入自身品牌,還讓那些受人尊敬的百年手工坊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中絕地重生。”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巡視員施俊玲談起歐洲小微企業的“精緻”,“以細節堆砌完美,一件首飾、一個紐扣,耗費工匠們一生的心血。希望中國的小微文化企業也能發揮專、精、特、新的優勢,耐住寂寞,精益求精,做成百年老店”。
  3. 跨界融合:推動中國製造轉型升級
  【新常態】 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以中國傳統的吉祥符號“如意寶相紋”為核心圖形,選用奪目的“國韻黃”和“珍珠白”,APEC水立方國宴瓷器讓21個經濟體的領導人“驚艷”了,也讓業界震驚了,這不是老面孔的仿古瓷,而是立足中國傳統融入現代設計的精美時尚瓷器。大家不禁發出疑問,中國是陶瓷的故鄉,有許多陶瓷的知名企業,可為什麼這套瓷器卻出自華江文化這個非陶瓷公司?華江文化總經理陳紹杻的回答是,雖然華江文化不是直接的生產商,但卻是“集大成”,通過“集成創新”,整合起每個環節上全國最好的生產商,從創意設計到技術攻關的全程參與,幫每個生產企業提升,共同打造出中國精品。
  “這不是一套餐具,而是一套思想,是通過設計型企業去整合併提升中國製造。”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秘書長宋慰祖高度評價華江的探索,設計集成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和社會經濟等要素,是創造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物品和服務的創新辦法,要從單純的外觀造型向高端綜合設計轉化,以提升中國製造的附加值。
  跨界融合,科技和文化雙輪驅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正在路上:
  “以前是兩頭在外,研發設計和市場都在國外,中國只是中間的生產,處於價值鏈的最低端。”河北承德華富玻璃器皿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成告訴記者,過去80%~90%的玻璃產品出口,現在要著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和設計,提高競爭力。為此,他們公司建成了中國最大的玻璃藝術館,收集了世界上最全的玻璃藝術品,就是要給設計師以文化和藝術的靈感,創造出新的藝術設計,提高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要從最沒有設計、最沒有文化的行業入手,通過設計和文化提升整個行業的價值,為中國製造業做出示範。”北京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展示專業主任棗林正嘗試著和中國五金行業協會合作,把粗笨的五金件做出“花樣”。他說,在江浙一帶,許多製造企業一年的銷售額都在10億元以上,但都是貼牌生產,現在都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增強自主設計是必經之路。
  “要讓文化創意和傳統製造企業能無縫對接,版權是核心紐帶。”中華版權代理中心衍生品事業部副總經理吳玥認為,當前中國的版權貿易呈現不健康的“啞鈴型”:一頭的文化創意公司,文化和設計能力比較強,另一頭,製造企業的製造能力更是強大到堪稱“世界工廠”,但弱在中間的版權交易環節對接不暢。吳玥強調,版權是文化創意企業的基本戰略資產,積極探索對創意作品版權的保護和價值發掘方法,對於實現文化創意企業資產增值、延伸產業價值鏈、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觀點(楊君整理)
  張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意味著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將得到快速發展,而生產性服務業最前沿的就是文化產業。我國快速推進的城鎮化進程,以及人們收入水平的顯著提高,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帶動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多個融合產業的快速興起,也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範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在今年全國經濟下行、增速發展放緩的情況下,文化產業的增速仍維持在10%左右,其中北京、上海等地的增速保持在16%左右。此外,一批新興的文化產業新業態為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文化產業不僅將為國民經濟發展註入新活力,還將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更大作用,更將使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得以全面深化和突圍。內涵式發展、傳統文化產業的更新換代、文化產業品牌建設、文化與金融的高度融合和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當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特色。
  蘇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我國經濟硬實力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很大的問題是,我國軟實力仍有待提高,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文化產業不僅是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也將對於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產業的發展關係到國家軟實力的建設,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有著重要意義,國家應把文化產業作為財政支持的一個重點領域。
  陳少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核心是互聯網技術和文化產業的結合,文化產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將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很多文化企業想進入互聯網,但大都僅停留在淺層。若想真正把互聯網變成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武器,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把自己變成“互聯網人”,將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和思維習慣引入文化產業管理,尋找到一條適合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道路。
  (原標題:文化產業如何適應新常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bdqhmtdcivn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